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

[閱讀] 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

一般來說,除非某個「政治家」值得尊敬,才會讀他的專書或類似傳記之類的書籍。對於李鴻源部長(或稱教授)的印象一直還不錯,因為之前在媒體上看過他的發言及一些看法,比起一般的政客或公務人員在處理一些事情上,來得務實且有深度些,所以得知他的著作「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」出版時,就一直想去了解一下他如何讓台灣「可能」成為一流的國家。

當此書一上手時,就停不下來,利用二天的零碎時間,就把它看完一遍。

書中直指目前台灣的現(亂)象,重要的是,不像一些書或人光只會批評時政,然後才用簡短或似乎遙不可期的「建議」提出別人該如何改進或改善。李教授在書中提及自己努力的過程及經歷,佐證自己做事的態度及理念的實踐,以及大格局的國家思維,令人尊敬及佩服。

舉例來說,在文章的前、中、後數度提到三個關鍵字「整合、協調和執行」,如果曾在行政單位待過的人,相信會覺得這三個關鍵字相當需要,但要完全做到卻是很難。說穿了,就「本位主義」及「責任」二字。因為有了本位主義才會讓自己生存、跟其他單位爭資源、爭權力、爭利益,而責任能不要負責就盡量不要攬在自己身上,以免讓自己招惹麻煩或無法順利退休。換句話說:「只要權力(益),不要義務(責任)」。這,不也是一般人常有的心態嗎?雖說人不可能不自私,但位居上位者或領導人如果沒有宏觀的視野、策略及做法,想讓單位或組織,甚至是國家變成是「一流」的,恐怕是痴人妄想。

所以,「改變政府的運作方式」是李教授的具體做法,個人覺得可以延伸到團隊、組織,或是學校的做事態度及方法上。例如在序言中,就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:

  • 體認政治需要很強的專業支撐的事實,決策都要有科學做依據
  • 政策要非常明確。...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介面整合和政策協調。
  • 鼓勵具有創意的商機。每個危機都是轉機,在解決問題的同時,也會創造適機,帶動新產業、新經濟的出現。
  • 「公民參與」。...大家共同面對問題。
  • 利用對話取代對立
此外,書中還有幾個觀念及想法,大略整理如下:


  1. 沒有科學論證,沒有專業支撐的政策,無法說服人民接受。040
  2. 政府需要很強的專業背景以及強大的資料庫,以建立決策支援系統,更關鍵的是政府運作方式要改變,跨部會整合協調非常重要。048
  3. 沒有一個智庫,幫○○訂出短期、中期和長期目標,●●沒有明確的方向和上位計畫,O和O之間永遠都存在本位主義。 067
  4. 計畫經理人去做跨部會的整合協調。096
  5. 持續執行的決心136
  6. 做對的事或討好民眾的事?139
  7. 要有效治理國家,要先有上位計畫做指導原則。169
  8. 當任何重大決策開放民眾參與,並展開跨領域對話,夥伴政府自然會有機會肩並肩往前走,而能有實質的進展。190
  9. 邀請公民參與,進行跨領域對話,建立夥伴政府關係,自然會和人民站在同一陣線。194
  10. 政府要培養人才,就要建立平台,將有濳力的人送出國受訓。232
除了上述片斷的摘錄外,內容有著太多李教授的親身經歷及思維,值得省思及學習。雖然李教授是站在「國家」的角度來思考,或許平民百姓可能覺得永遠遇不到「政治」這一塊,但它確是直接影響到我們日常生活,怎可置身度外看戲呢?

有些「行政」的道理是相通的,以此書為例,我就會想到學校的經營,校長要有上位的計畫、明確的經營方向,也需要教師的專業支撐、學校教育資料庫的決策支援、處室之間的整合協調、親師生及社區對於學校重大決策的參與和對話等等,如此,學校應該就不至於因為少子化而變得有點懷憂喪志,反倒是可以藉機好好「翻轉」一下。

1 則留言:

  1. 李部長是一個閣揆或省長等級的人物

    回覆刪除